“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结构体系尚不成熟,关键技术及集成技术还未完善,能适应装配式混凝土建筑高质量建造工艺的产业工人还未成长起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冯远在接受《中国建设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发展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必须结合各地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科学有序,合理推进,才能促使我国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健康发展。”在今年的全国政协会议上,冯远的《关于科学有序合理推进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发展的提案》得到了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裁王翠坤和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建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王美华的响应和联名。
当前,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的发展呈全面、快速推广之势。让冯远担忧的是,我国的装配式混凝土建筑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缺乏能完成建筑高质量建造工艺的产业工人,理论研究和试验模型与现场实际建造的结构存在一定差距,薄弱点难以预估和防范。同时,我国区域经济和技术发展水平不平衡,加之目前建筑平均成本普遍较高,因此在全国大批量推进存在很多困难。但目前各地不同程度追求“装配建筑占有比例”,大力促进装配率提升。尤其是2017年年底新出国标《装配式建筑评价标准》对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的门槛指标提高,推进难度会更大,“这种情况下大规模推进有可能出现质量隐患,将不利于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的健康发展。”冯远说。
冯远认为,目前,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是基于传统“现浇结构”思维,设计以“等同现浇”为准则,缺乏针对装配式结构体系特性的设计理论和方法。能实现高效生产、高效装配且性能优越的结构体系尚不够成熟。
冯远表示,行业中重视装配式混凝土建筑主体结构,轻视了更适合标准化、工业化生产的围护、机电设备、内装系统以及厨房、卫生间等部品部件的配套系统研究。同时,在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生产周期中,既需要设计、构件生产、运输、安装等各环节的产业支撑,也需要各环节密切配合。但目前,国内的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的生产模式大多还停留在传统的建造方式上,各环节产业发展零散,未形成有机整体。
为促进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的科学有序合理推进,冯远建议结合实际、分步骤推进。要在对本地区的建筑产业基础、技术能力和市场规模等情况开展全面调研的基础上,科学分析、清晰判断。对于暂时不具备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推广应用的地区,应循序渐进,不搞“一刀切”。在装配式混凝土建筑主体结构体系和建造工人操作还不够成熟的情况下,可以先实施内外墙板、预制叠合板、预制楼梯等技术成熟、简单易行的结构装配化;可以从全装修开始,集成整体厨卫和机电设备,培育相关产业。待条件成熟后再全面推广。另外,政府注重引导、实施税收等方面政策倾斜,由“市场决定装配式建筑占有比例”代替“政府推行装配比例”。
“同时,要加强对装配式混凝土建筑集成体系的研发和人才培养。”冯远建议,加大科技投入,实行自主研发与国外技术引进相结合,发展集成化、标准化与通用化的预制构件,建立信息化装配式建筑协同设计平台。加强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在高校开设相关课程,职业学校开办相关专业,执业工程师开展相关继续教育,加大装配式建筑全产业链人才培养力度;搭建“产学研”平台,通过校企合作培养装配式建筑领域创新人才;支持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建造基地发展,打造一支高素质的职业化建筑产业工人队伍。
冯远认为,在现有条件下,加强对现浇混凝土结构的工业化建造研究并推广应用也是建筑工业化的一种实现方式,可与装配式结构共同形成中国特色的建筑建造体系。“近20年来,我国的现浇混凝土结构建造技术发展迅速,在高层、超高层建筑的建造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具有国际领先优势。通过加强其工业化、标准化、信息化建造技术研究,可进一步提升技术品质。”冯远说。